来源:发布时间:2021-06-18 15:19:46点击率:
1 测试方法概述
1.1 矩形横截面试样的挠性测试,有如下两种方法。扁平或“厚板”横梁模式(方法A),沿层或“托梁”模式(方法B)。
1.1.1 横梁支撑在两支点上,在其上加载两个点(通过两个加载点),每个点与相邻支撑点间的距离相同。在加载点间的距离(也就是载荷间距)是支撑间距的三分之一。
1.1.2 弯曲试件直到外部纤维出现断裂或达到大外部纤维应变的3%,以先发生的为准。
图1 载荷图
2 意义和使用
2.1 使用这些试验方法所确定的挠曲特性对于科研、质量控制、合格或不合格以及特殊目的都极为有用。
2.2 试件深度、温度、环境条件以及试验方法A和B中应变率的不同等,都将影响挠曲特性的结果。
3 仪器
3.1 试验机——合适的试验机可用来操作运动率恒定的活动头,且所测量的大载荷精度可达到±1%。其需配备一个挠度测量装置。在试验过程中,试验机的刚度必须使系统总的弹性变形不超过测试试件总挠度的1%,或必须满足合适的校正。载荷指示器应摆脱横梁运动率上的惯性落后。应根据惯例E4来校正测试机精度。
3.2 载荷点和支撑物——载荷点和支撑物应为圆柱面。为避免过度的凹痕,以及由于载荷点而造成的应力集中失效,用在所有试件上的载荷点和支撑物半径应至少为0.5英寸[12.7mm]。如果在与载荷点接触的表面上发生显著的凹痕或压缩破坏,则载荷点的半径应增加至试件深度的1.5倍(参见图2)。
注2——测试数据表明,载荷点和支撑物尺寸足以影响挠曲模量值。载荷点和支撑物尺寸必须列明在试验报告上。
4 测试试件
4.1 试件应为所生产的实际大小,然后将其切成段来进行试验。不得改变其初始外表面。名义上,支撑间距和深度的比值应为16:1。
4.2 对于试验方法A(扁平或“厚板”试验),试件深度尺寸必须厚或小。对于试验方法B(沿层或“托梁”),其试件尺寸厚度应小,且深度应宽。对于所有的试验,支撑间距必须是横梁深度的16倍(公差+4和-2)。试件应足够长,以便两端能至少伸出支撑间距10%的距离。悬伸足以阻止试件从支撑物上滑落。
注 1——(A)= 小半径=12.7mm; (B)= 大半径=试件深度的1.5倍
图2 小和大半径的四个载荷点和支撑物
5 测试试件数
5.1 每个样品,必须测试5个试件。
6 条件
6.1 试件条件——根据标准D618上的步骤A,在进行测试前,被测试件应放置在温度为73.4±3.6°F [23±2°C],相对湿度为50±5%的环境下至少达40小时。在未满足的情况下,温度和湿度公差应分别为±1.8°F [±1°C] 和±2%。
6.2 试验条件——除非测试方法有具体介绍,否则应在标准实验室环境下(温度为73.4±3.6°F [23±2°C]和相对湿度为50±5 %)来进行试验。在未满足的情况下,温度和湿度公差应分别为±1.8°F [±1°C] 和±2%。
7 步骤
7.1 测试方法A:
7.1.1 扁平或“厚板”试验:
7.1.2 在每次测量时,请使用未经测试的试件。沿产品长度方向,应测量数个点的试件宽度(精度为1%),然后记录平均值。并测量数个点的试件深度,并记录平均值(更多信息请查看测试方法标准D5947)。
7.1.3 按照章节7中所描述的方法来选择所使用的支撑间距,并将支撑间距设置在确定值1%的偏差范围内。
7.1.4 按如下方法来计算横梁运动率,并将设备尽可能的设置成载荷间距为支撑间距1/3时的计算率:
R=0.185ZL2/d
其中:
R=横梁运动率,英寸/分钟[毫米/分钟],
L=支撑间距,英寸[毫米],
d=横梁深度,英寸[毫米],
Z=外部纤维的应变率,英寸/英寸/分钟[毫米/毫米/分钟]。Z应等于0.01。
在任何情况下,实际的横梁率都必须与方程式1中的计算值近似,公差值多为±10%。
7.1.5 将载荷点和支撑物对齐,以便圆柱面的轴平行,且载荷间距是支撑间距的1/3。通过装有平行槽的托盘来检测平行度(如果正好对齐的话,载荷点和支撑物应能正好卡在槽中)。将试件放在支撑物中心,使试件的长轴与载荷点和支撑物垂直。所组装的载荷点必须确保其不会转动。
7.1.6 以特定横梁运动率来对试件进行加载,同时采用负荷-挠度数据。测量在间距中心位置上的挠曲。使用足够的补偿来校正试件位置和凹痕,以及设备的挠曲。应绘制应力应变曲线来确定弯曲强度,弹性模量和1%应力下的正切模数。
7.1.7 如果外部纤维大应变已达到0.03英寸/英寸[毫米/毫米],而试件上却没有发生破裂,应终止测试。应按如下方程式来计算该应变下的挠曲(载荷间距是支撑间距的1/3),其中r等于0.03英寸/英寸[毫米/毫米]:
D=0.21 rL2/d
其中:
D=跨距中点挠曲,英寸[毫米],
r=应变,英寸/英寸[毫米/毫米],
d=横梁深度,英寸[毫米]。
注3——对于一些产品,在试验方法B下,增加应变率(在应变极限范围的3%内)将导致试件屈服、断裂,或两者都有。
注4——在大应变的3%下,如果产品没有断裂,则该试验方法没有显示真实的挠曲强度。
7.2 试验方法B:
7.2.1 沿层或“托梁”试验:
7.2.2 按照试验方法A来执行,但Z外部纤维的应变率值应在0.002和0.003英寸/英寸/分钟[毫米/毫米/分钟]之间除外。
7.2.3 横向支承——沿层或“托梁”进行测试时,在载荷且横向不稳定的情况下,其深宽比率更大,特别当试件已断裂。为了在试验过程中保证稳定性和安全性,在测试这类试件时,需要添加横向支承。至少应在载荷点及反应点间的中心位置上提供横向支承装置。在测试过程中,可根据稳定性和安全性的需要,提供更多的支承。每个支承在无摩擦限制的情况下应能进行垂直运动,但需限制横向偏转。
8 计算
8.1 大纤维应力——当在横梁两中心点上加载荷,且其由两个外点来支撑时,外部纤维上的大应力发生在确定载荷间距的两中心载荷点上。对于矩形横截面,该应力可用如下方程式来计算(产生挠曲的任何在负荷-挠度曲线上的点),载荷间距是支撑间距的1/3。
S=PL/bd2
其中:
S=载荷间距间的外部纤维应力,磅/平方英寸[MPa],
P=负荷-挠度曲线上任意点的横梁总载荷,Ib[N],
L=支撑间距,英寸[毫米],
b=横梁宽度,英寸[毫米],
d=横梁深度,英寸[毫米]。
注5——方程式3应严格适用在达到断裂点应变且应力成线性比的产品中,其应变较小。由于情况总非如此,因此在使用这个方程式时,会有轻微的误差。然而,该方程式可用来对比数据,以及说明本文步骤中所描述的被测试件大3%的纤维应变值。
图3 横向支承示例
8.2 挠曲强度(弯曲极限强度))——挠曲强度与在大载荷、断裂载荷或当应变达到3%时,外部纤维所受的大应力相同,以先发生的为准。通过方程式3来计算,并使P等于大载荷、断裂载荷或根据应变3%时的挠曲,以先发生的为准。
8.3 在特定应变下的应力——当外部纤维应变达到3%时,一些产品既不断裂也不显示真实的屈服点。在这种情况下,应根据方程式3来计算任何指定应变下的大纤维应力(P等于负荷-挠度曲线上所需应变所对应的挠曲)。
8.4 大应变——外部纤维上的大应变也发生在跨距中点上,且其应根据如下方程式来计算(载荷间距是支撑间距的1/3):
r=4.70Dd/L2
其中,D,d,L和r与方程式2上的相同。
8.5 弹性模量——当存在胡克区域(成比例区域)时,应在载荷应变曲线上画条与初始直线相切的切线来计算。选择这个直线段上的任意点,使用该点相对应的弯曲应力来除以应变。测量点为延长的切线与应变轴相交的点。单位为psi [MPa],应记录三个重要数值。
8.6 正割弹性模量——正割弹性模量是直线(连接应力应变关系曲线上的原点和被选点)的斜率。单位为psi [MPa]。一般情况下,所选点应在特定的应力或应变上选择。其值应根据方程式5来计算,其中m等于应力应变关系曲线上切线的斜率。
EB=SB/rB
其中:
EB= 挠曲弹性的正割模数,psi [MPa],
rB= 确定挠曲弹性的正割模数后所对应的应变,英寸/英寸[毫米/毫米],比如,0.01英寸/英寸,
SB= 根据rB值,在应变曲线上的应力值,指定的应变水平,psi。
注6——提供非矩形横截面,从方程1到方程4所对应的方程式。这也适用于空心型材以及载荷间距不是支撑间距的1/3的情况。
8.7 弦向模量——在一些情况下,需要计算弦向模量。在负荷-挠度曲线上,弦向模量是连接大应力10%和40%,或大外部纤维应变3%(以先发生的为准)的应力所对应的点而形成的直线的斜率。
8.8 算术平均值——对于每套试验,算术平均值应取三个重要数值来计算,并显示为“平均值”。
8.9 标准偏差——应按如下方法来计算标准偏差,并记录两个重要数值:
其中:
s=预计的标准偏差,
x=单个观测的数值,
n=观测的次数,
x=整套观测值的平均值。